读文章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半年1535亿元熊猫债注册 人民币跨境融资渠道持续拓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0:04:00    

人民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黄盛)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协会共完成1535亿元熊猫债注册,同比增长165%,发行规模为844亿元。截至6月末,经交易商协会注册的熊猫债累计发行7868亿元;存续金额2628亿元,同比增加508亿元。

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国际开发机构、跨国企业熊猫债发行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中长期限熊猫债发行占比为74%,较上年同期上升20个百分点,发行人结构明显优化。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和绿色发展方面,上半年境外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和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86亿元。

什么是熊猫债?

按照国际惯例,境外机构在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发行本币债券时,一般以该国最具特征的元素命名,例如日本“武士债券”、美国“扬基债券”、英国“猛犬债券”等。2005年9月,国际多边金融机构首次获准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依据中国的“国宝”熊猫,被命名为熊猫债。

进行开发性贷款和投资的多边、双边及地区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主权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及具有政府职能的机构,在中国境外合法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均可作为熊猫债市场发行人。近年来,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及银行(AIIB)、新开发银行(NDB)、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开发机构,匈牙利、埃及等外国政府,以及奔驰、宝马、大众、巴斯夫、书赞桉诺等知名跨国机构相继进入熊猫债券市场。

为什么要推行熊猫债?

今年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和巴西央行行长加利波罗共同出席了主题为“深化金融开放 共创中拉合作新篇章”的中拉熊猫债研讨会。会上,潘功胜表示,近年来,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不断深化,熊猫债市场创新日益活跃,制度安排愈加国际化,资金使用更加便利。中方欢迎更多拉美国家来华发行熊猫债,共享市场发展机遇。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记者表示,熊猫债的核心优势在于“低成本、高灵活、强协同”。其融资成本显著低于国际主流货币债券,资金用途灵活,可投向境内基建、境外产业链布局,而且监管制度持续优化,效率和协同性不断提升。

“我国推动熊猫债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开放的双向战略选择。”田利辉告诉记者,熊猫债可以吸引国际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提升人民币国际接受度;还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境外机构持债比例,增强市场深度,并服务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另据交易商协会介绍,为加大服务供给力度,上半年交易商协会优化了境外机构绿色债券机制,引入框架发行这一国际惯例,在绿色项目认定、募集资金管理、存续期披露等方面实行更加国际化的机制安排。

怎样拓宽人民币跨境融资渠道?

伴随着熊猫债规模不断扩大的是,中国持续拓宽人民币跨境融资渠道。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在资产管理、资金池管理、跨境结算等领域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通过拓宽融资场景(资管、债券、数字货币)、简化流程(本外币一体化登记)和强化人民币载体功能(强制结算),降低了企业跨境融资成本,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计价和储备中的份额,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的金融开放体系。

田利辉举例说,制度上,统一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规则,推出“常发行计划”,效率提升30%—40%;产品上,绿色债券、科创债券对接国际ESG标准,点心债与熊猫债协同构建投融资闭环;场景上,CIPS系统提升跨境支付效率,结算周期T+0,央企本外币资金池实现资金归集率超70%,并支持“一带一路”基建融资。

“这些创新通过市场化机制强化人民币‘锚定效应’,推动2025年上半年熊猫债发行量出现同比激增。”田利辉表示,推动熊猫债及人民币跨境融资,要制度破局,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放宽资金用途、优化跨境资本管理;要产品创新,开发高收益主权担保债券、丰富衍生品对冲工具、探索数字债券;要升级CIPS功能、扩大“债券通”覆盖至非银机构、深化RCEP区域合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