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9:13:00
青春不止有课堂
还有热血沸腾的演唱会现场
可你是否想过
当你在微博、评论区、二手平台
苦苦找票时
骗子也悄悄盯上了你……
发生在兰州新区某演唱会购票被诈骗案例
警钟再次敲响
2025年7月13日,安某在家中欲购买某明星兰州站演唱会门票。她先通过闲鱼APP联系黄牛,被告知无票后,又联系到昵称 “茶馆看星星的魔鬼鱼” 的网友,对方称有实名制门票,让安某留下 QQ 号,由业务员指导购票。
随后,QQ昵称 “麦麦票务” 的网友联系安某,提供二维码。安某扫码进入一个显示有营业执照等证明材料的 “大麦官网”,填写个人信息后,按对方要求扫码支付并发送支付截图。
约2分钟后,对方称出票失败,以信息填写错误、银行账户冻结需解冻为由,让安某对接 “银联客服”。安某在该虚假网站联系客服后,被要求下载 “云助通”。下载后,她按对方提供的号码加入视频通话,开启屏幕共享(过程中无法看到对方,屏幕为空白)。
对方发送公安网个人信息查询截图称需验证资金,指导安某操作,并提供多个银行账户,让其将建设银行卡内资金转入指定账户。安某分多次转出20余万元,转账时虽有疑虑,但对方以 “银联工作人员” 身份安抚,她未深究。
之后对方让安某持身份证到公安局核实,称核实后可退款。途中,对方又指导其转出 9 万余元。安某到公安局后,经民警告知确认被诈骗,共计损失345905元。
诈骗手法解析
骗子为什么敢这么做?
因为他们吃准了粉丝的“心急”“信任”和“怕错过”。
而我们为什么容易被骗?
因为轻信了社交平台的“熟人感”和骗子精心编织的“流程感”。
这些购票陷阱你见过几个?
社交平台散布虚假票源信息
诱导私下交易
诈骗分子常在微博、小红书、短视频评论区等社交平台发布“余票出让”“急转原价票”等虚假信息,引导受害人私信联系。由于信息披露随意,受害人往往难以核实真实性,极易陷入骗局。一旦建立联系,骗子便通过微信、QQ等平台进行后续诱导交易,刻意规避平台监管。
借“加价抢票”“服务费用”名义
多次索款
在初步建立信任后,骗子往往会以“加价抢票”“定金预付”“备注转账易退款”为由,要求受害人进行一至数次转账。在交易过程中,不断设置“需补差价”“重复支付”“账户异常需再转”等虚假条件,诱导受害人不断转账,最终导致较大金额损失。
利用虚假客服和会议软件
实施远程操控
部分诈骗分子假冒“票务客服”或“技术支持”,要求受害人添加其个人微信或QQ账号,再引导下载会议类、助手类软件,实施远程指导。受害人在屏幕共享状态下填写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等隐私数据,极易被不法分子窃取,甚至被诱导借款、套现、重复支付。
利用正规平台进行“钓鱼式”
交易掩护诈骗
部分骗子为取得信任,会在二手交易平台(如闲鱼等)挂出演唱会票务信息,并通过平台完成初步交易。在骗取首笔款项后,又以“加价升票”“系统确认”“押金解锁”等名义诱导受害人多次支付,直至最后通过“要求确认收货后再发票”等方式销号失联。
制造虚假退款流程
诱导追加转账
受害人在质疑或反悔时,骗子会以“订单异常”“超时未支付”“退款需验证账户”等借口,让受害人添加新的“客服”或“财务”,进一步设计所谓退款流程,实际为再次实施诈骗的手段。
警方提醒
演唱会门票请认准官方渠道及认证票务平台,切勿轻信微博私信、视频评论等来源;“先付款再出票”“群聊报价再转账”都是高风险行为,遇到第三方付款、备注要求、退款流程等要格外小心;陌生链接、二维码、下载软件、共享屏幕一律说“不”,不要随意透露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如已经被骗,请第一时间报警,保留转账记录和聊天截图,切勿心存幻想继续沟通。
转自:兰州公安
来源: 每日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