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蛮笺万叠,难写微茫——《云南史料笔记随录》成书后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21:14:00    

路走得越远,心绪越归于平淡,就像人生,最终都是“却道天凉好个秋”。

2020年7月30日,朱端强教授把初定稿——一堆厚达八公分、利用单面废纸打印、字大大小小、图乱居其中不辨纹理、实与手稿无异的稿件——交到我手上。如果当时知道这部书稿将要耗费我四年光阴,我未必会接得如此轻描淡写。

是,它有价值。“此前云南学术和出版界虽然也整理、出版过为数不多的云南史料笔记,但迄今为止,尚缺乏从文献学角度专门针对云南史料笔记的系统和专题研究”,而朱端强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前人较少关注的涉滇文集和笔记两类文献的访读,相关著述颇多,经数十年积累而成这部内容非常宽泛的《云南史料笔记随录》,为学界所无。全书按笔记文本形成时间和所载内容时间先后为序,考论其作者、版本及内容特点,且皆以亲阅原书为依据(附原书、原稿封面书影及有关插图),从笔记文献多维、独特、新颖的视角,揭示了1949年之前云南重大史事和著名滇人的学术思想。文本呈现丰厚,是目前辑录、解读有关云南史料笔记之集大成者。

是,数百幅一手资料的书影何其珍贵!朱教授自呈其“自1978年读大学时开始关注云南地方文献。此后,虽专习明清史学史,但业余亦未忘滇云文献之访读”,这种访读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走出国门,他以一种近乎憨直的态度,自费拍照留下了这批无比宝贵的图书封面。1978年,我才出生。我与教授之间隔了27年岁月。他说他退休了,拉不到赞助;我说,书影珍贵,考虑全彩印刷吧。两个没有钱的人,硬是把一部需要不少经费投入的书,报成了云南出版集团滇版精品扶持项目。

“一向年光有限身”,69岁的朱老和被朱老称为“冯老”的42岁的我,自此开启了《云南史料笔记随录》七十万言幅面的漫漫编校征程,一路走到今天。

笔记体始于汉魏,宋人率先以“笔记”为书名,“就文体而论,古人所指的‘笔记’系指与‘辞赋’相对的散文而言;就内容而言,历代笔记涵盖的范围可以说无所不包” 。在《云南史料笔记随录》里,在五百年苍茫滇史中,近二百明、清、近代名家,书写着他们所见所闻的世事人情、所思所感,这是属于读书人的挥鞭策马疆场。那些年少时凭一腔热血,便可以“万里风光,歌也嘹亮,烽烟梨花”,看不尽的春光万象;那些时代巨变、世事浮沉、人心诡谲,消尽年光也消尽了斗志昂扬的白发苍苍,都在笔墨间,陈述着历史发展不由个人意志的必然残缺和独立个体行走人世间这一辈子的天心月圆。

写笔记的人,访笔记的朱老,编笔记随录的我,隔了时空,隔着纸张,捧出同样滚烫的情怀与人心,碰杯,一饮而尽。

我热泪滚滚——明知“蛮笺万叠,难写微茫”,而我们每个人却都拼尽全力书写,在毫无顾忌记下的亲身见闻和感受中,在终其一生的学术追寻里,在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声声催促下……

《云南史料笔记随录》,朱端强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