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1:33:00
“元思飞翼”研发战队正在调试脑控无人机。(工委组织部供图)
8月10日,随着脑控无人机精准完成起靶移动、障碍穿越、平稳落地等系列动作,来自青岛西海岸新区元思(青岛)科技有限公司的“元思飞翼”研发战队,从全球近20个国家的百余个科创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北京锦标赛脑控飞行控制赛全国一等奖。
作为新区重点引进的人才科创项目,元思(青岛)科技有限公司自落地便获得了新区全周期成长支持——针对其发展初期需求,系统提供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辅导、科技平台项目培育、校企共享试验仪器设备对接、200平方米优惠办公场地保障以及12名硕博研发人才精准引进等服务。“我们将持续深耕脑机接口这一前沿领域,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深度融合探索行业新标杆。预计未来3年公司创造及带动的经济效益累计将突破1亿元。”元思(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文恺表示。
元思科技的快速崛起,正是西海岸新区构建人才科创赋能体系成效的鲜活注脚。近年来,新区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众多、现代产业密集等区域比较优势,积极联动区内外优质创新资源,聚力打造“1+10+N”贯通式人才科创赋能体系,推动以多元“赋能场景”绘就更多“科创风景”。
“这套体系紧扣人才科创项目成长需求,提供从‘种子’到‘森林’的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支持,助力更多创新成果加速跨越初创期,让创新梦想落地成真。”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海舰介绍。
1个人才科创赋能中心
“地毯式”挖掘人才科创项目
4月23日,新区人才科创赋能中心揭牌。该中心由工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区招才中心、五大专业招商部门及人才生态产业集团共建,配备40余人的专业赋能团队,聚焦项目发现、储备与服务赋能,构建起系统化、市场化招引培育工作体系。
紧扣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及新区“5+5+7”重点产业布局,人才科创赋能团队系统梳理工信部直属高校及“双一流”高校资源,形成涵盖26个国家研发平台、64个国家重点学科和318名专家的要素清单,靶向对接21个高校二级学院,精准挖掘科创成果与可转化项目,为拟落地项目提供个性化赋能方案。
“新区赋能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务实专业,有效解答了我关于项目落地与发展的核心诉求,消除了我的顾虑。”深信科创全场景仿真系统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杨子江说,“如果说政策支持是‘阳光’,那么赋能体系就是‘雨露’,共同滋养创新成长。”
截至目前,人才科创赋能团队累计对接科研团队138个,跟踪成果项目47个,吸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30余批次专家前来考察,推动智能制造、高端化工等领域的28个优质人才科创项目在新区落地转化,带动300余名硕博人才来新区就业。
此外,新区立足本地高校资源,于5月启动首届“琅琊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英挑战赛,面向驻青高校征集储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五类人才科创项目。大赛共收到22所高校申报项目289个,其中教授牵头107项,后续将对获奖项目落地转化进行重点跟踪保障。
10大赋能板块
“陪跑式”支撑人才科创项目发展
赋能板块是打通科研成果与产业化应用“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加速器。新区针对人才科创项目孵化、落地和发展等各阶段的关键环节,构建了涵盖金融创投、设备共享、招才引智、市场推广等10大赋能板块,为项目提供全周期“陪跑式”服务。
在资金支持方面,新区通过设立高校成果转化基金,联动校长基金、股权直投资金和人才“双创基金”,构建5亿元规模金融资本矩阵,重点扶持种子期、初创期人才项目。在设备共享上,依托古镇口大学城大型仪器平台,推行“零门槛、全开放”机制,并配套科技创新券,每年为项目提供最高20万元的科技服务补贴,显著降低创业成本。
新区充分发挥17所高校、22.6万名师生资源优势,助力项目构建研发与管理人才梯队。通过“职海冲浪”等线上平台和“起航西海岸”等线下品牌活动,精准对接青年人才需求;依托万方人才大数据平台,实现高层次人才寻访、评估、引进与管理一体化服务。
同时,新区结合产品应用场景定位,由区人才生态产业集团专业市场营销团队帮助人才科创项目开展成果展示、市场开拓、品牌推广等工作。目前已代理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领衔的技术成果、项目产品20余个,助力相关产品有效打开市场。
“不久前,我受邀参加新区举办的‘百名博士话百科’活动,并作了主旨演讲。活动中,结合我们研发产品的市场需求,区工信局、人才集团专门邀请海信、双星、美锦等10余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参加,很荣幸能够与这些企业面对面交流,我们在技术及产品应用场景等方面谈得都比较深入,也为双方下步开展合作建立了联系。”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卓信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王海霞说。
N个项目应用场景
“一站式”承接人才科创项目落地
应用场景是验证技术价值、吸引市场资源的“试金石”与“导航仪”。为此,新区加速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关键场景,强化前端支持,解决好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系统梳理区内楼宇和孵化器等空间载体,拓展项目落地空间,打通科技成果走向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项目中试熟化、工艺化等核心需求,新区打造了一批服务型与产业型中试平台,包括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同时,联合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分赛道建设智能制造、船舶海工、智能仪表3个概念验证平台,并计划三年内新增不少于3家市级备案平台,持续夯实全链条服务能力。
新区还高标准打造区域人才协同创新中心,提供5.8万平方米“拎包入驻”式科创综合体,重点吸引沿黄流域企业研发中心及高校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科技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动力谷、山东科技大学灵珠山转化基地、青岛理工大学福瀛科技园等平台,构建四大环高校人才创新圈,实现高成长性项目“就地孵化、就近转化”。
青岛汇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实例。公司由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魏浩创办。落地后迅速成长,现已汇集50名研发骨干、联合培养工程硕博研究生40人,产品广泛应用于船舶、航空等领域,已完成A轮融资3400万元,企业估值达8亿元。魏浩感慨:“新区不仅区位优越,服务更是暖心周到,从对接落地、人才招聘到校企合作,都有专员全程跟踪,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
当前,全球人才科创浪潮奔涌,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让科技“种子”长成产业“大树”,是普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张海舰表示,新区将持续完善贯通式人才科创赋能体系,诚挚欢迎更多优秀人才和项目选择西海岸,在这场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中共创未来、共赢发展。
(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陈蔚 通讯员 林龙 徐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