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开屏见“好”|从石油“小白”到日内瓦金奖得主,他为油藏“把脉开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7:33:00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七一特辑·我是共产党员”系列。

日前,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璀璨灯光下,姜祖明紧盯着屏幕。当“胜利油田新型可变形颗粒驱油剂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与“金奖”字样同时跃入眼帘,十余年实验室的日夜、数千次失败的苦涩,瞬间化为奔涌的喜悦。这不仅是一枚奖牌,更是中国石油人挑战世界级难题的又一里程碑。

姜祖明与油田的“不完美邂逅”,始于他在四川大学的研究生时期。那时,他对石油开采的认知还停留在“插根管子就能抽油”的层面。研究生一年级,在导师安排下,姜祖明加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耐温抗盐粘弹性颗粒驱油剂”研究。

实验室的枯燥远超想象,600多个日夜,试剂瓶空了一瓶又一瓶,实验记录写秃了12支笔。直到第1173次聚合反应实验,理想的驱油剂终于诞生。那一刻,姜祖明隐约感到,这把“钥匙”或许能打开油田增油的大门。

2010年踏访胜利油田的经历,更坚定了他的选择。当时,油田已陷入“特高含水期”困境,近半石油如困牢笼,严苛的“三高”(高温、高黏、高矿化度)环境令国际同行却步。但油田科研的沃土深深吸引了他:“我想亲眼看到自己的研究改变现实。”

2013年博士毕业,姜祖明婉拒多家知名院所邀请,毅然扎根胜利油田,从石油“小白”转身为油田“破壁者”。

挑战接踵而至。面对聚驱后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世界难题,姜祖明团队锚定“固液共存”非均相复合驱技术路线。实验室成了第二个家,称量需精准至毫克,“比绣花更考验耐心”。实验常以失败告终,实验室白板上曾留下他潦草的记录:“第427次失败——但离成功又近一步。”

无数次推倒重来后,一种“部分支化部分交联”分子结构从头脑风暴中诞生,遇水溶胀、智能变形突破孔喉的粘弹性颗粒驱油剂横空出世。以此为核心的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创造了新突破:先导试验采收率一举突破60%大关,达63.6%,将特高含水老油田经济寿命延长10年,为国内外聚驱后油藏高效开发填补了技术空白。

当胜利油田近7亿吨高温高盐油藏(温度超过80℃,矿化度超过30000毫克/升)被视为化学驱禁区时,姜祖明再次迎难而上。

一次墙角蛛网的启发,让他带领团队从分子结构入手,成功锻造出耐温85℃的“神奇颗粒”,释放超1亿吨石油资源。其核心专利更荣膺第22届中国专利金奖,配套技术已动用地质储量1.1亿吨,增加可采储量1137万吨。

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载誉归来的姜祖明,依旧奔波在迭代技术的征途上。他将材料自修复技术融入驱油剂,让颗粒穿越地层孔喉时更坚韧。非均相复合驱技术也在持续升级,惠及国内更多油田。

有人赞他是为油藏“把脉开方”的老中医,有人称他是化学驱高峰的攀登者。而姜祖明只视自己为一粒种子:“能源关乎国家命脉,总要有人去攻克‘卡脖子’难题。一粒种子,只有扎根沃土才能茁壮成长。”

姜祖明,这粒深植中国石油沃土的种子,正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为端牢能源饭碗贡献着不可替代的“金钥匙”。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商尧 大众新闻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实习生 苏羽佳)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营长”、船长和“妈妈院长”,不同的身份,相同的坚守

开屏见“好”|跨越2500多年历史,我们仍是孔子的学生

开屏见“好”|“以后我来当您儿子!”莱西村民照顾离世战友父母11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