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州御窑金砖:窑火淬炼,传承不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20:47:00    

近日,江苏省文旅厅公布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苏州御窑金砖制作非遗工坊赫然在列。这座承载数百年皇家御用砖瓦制作技艺的工坊,正用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延续着“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润如墨玉”的金砖传奇,这些曾为紫禁城铺就威严的金砖,也在时光里得以淬炼,以年轻的姿态在微短剧的光影里续写新的故事。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非遗工坊。图片来源/今日相城

从苏州古窑到皇家殿堂

苏州陆慕御窑村,自明清以来便是皇家金砖的指定烧造地。永乐皇帝赐名“金砖”,不仅因其“润如墨玉”的质地,更因“断之无孔,敲之作金石之响”的严苛标准。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营建紫禁城。陆慕砖窑因其土质上乘,“黏而不散,粉而不沙”,被工部选中,承担起烧制皇家建筑专用方砖的重任,此后更是因烧制出的方砖质地细腻坚硬,深受永乐皇帝赞赏,赐名窑场为御窑,从此,这里成为皇宫建筑的专供“金砖”产地。

这些历经七十二道工序,规格多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金砖,“敲之若钟鸣,视之如墨玉”,从苏州水路跋涉三个月方能抵达北京,最终铺在太和殿的丹陛之下。从永乐到宣统的五百多年间,“苏州府督造” 的印章烙印在每一块金砖的侧面,将江南的细腻与北方的雄浑紧紧相连。

如今在故宫三大殿的地面上,那些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砖面,依然能寻见明清各朝的年号。二十世纪80年代,御窑金砖厂为故宫坤宁宫后廊铺设的地砖,历经数千万人次踩踏,至今仍完好如初,成为金砖品质的最佳见证。

窑火与匠心:在时光中赓续的文脉

2006 年,御窑金砖制作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起,金砖制作技艺的第五代、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金梅泉、金瑾父女启动了“重制御窑古金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从选土时“去其浮土,取其沉泥”的严苛,到练泥时“七转得土,六转成泥”的执着,再到烧窑时“糠草一月,片柴一月,松枝四十日”的耐心,金家父女将二十四节气的智慧揉进泥土,在反复尝试中还原金砖的古貌,终于掌握了古法制坯及烧制的技艺,经权威机构检测的各项数据甚至超过了明清古金砖的同类数值,得到了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等众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如今在御窑工坊,传统与现代正达成奇妙的和解。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自主研发的练泥机转得飞快,使练泥速度提升6至8 倍,却依然恪守“手捏成团,落地开花” 的古法标准;改良后的榨泥设备缩短了阴晾周期,但“清明取土,白露制坯”的时令规矩从未改变。“御窑金砖”抖音直播间里寄出的书法练习砖、金砖纸镇等文创产品,与故宫修缮用砖共同延续着同一份泥土的记忆。

金砖纸镇。图片来源/今日相城

文化IP:金砖的现代生命

当微短剧的镜头对准御窑金砖的那一刻,这块承载着百年历史的方砖,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开启了新的生命旅程。此前,以御窑金砖为背景的微短剧《搬砖吧大小姐》,用轻喜剧的笔触勾勒出金砖工坊的日常。近日,又一部聚焦御窑金砖的微短剧《万物皆可变金砖》正式开机,在爱情与奇幻交织的剧情里,为古老技艺注入年轻化的表达。借助微短剧这一正火热的IP,御窑金砖以更贴近现代观众的方式,叩响了在新时代非遗“破圈”传播的大门。

在文旅联动方面,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与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展开了深度合作。作为国内唯一以 “御窑金砖” 为主题的博物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收藏着从明朝永乐到清朝宣统 600 多年间的 1500 多块珍贵文物金砖,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古人对匠心匠艺的极致追求,感受古代御窑金砖运输的宏大场面。

双方共同推进的 “走读相城访非遗”“非遗进校园”等项目,让御窑金砖的文化 IP 更加深入人心。每逢春节等节假日,博物馆推出的非遗体验、市集打卡、手作文创、特色餐饮等一系列活动,更是将御窑金砖的文化 IP 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金砖文创戳戳乐”“非遗市集” 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人们在这里不仅能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更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金砖悠久的历史,实现了非遗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今年暑期,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精心准备了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通过填泥、压模、脱模、修坯等一道道工序,体验者可亲手制成“小金砖”或与十二生肖相关的作品,还能将其与拓片技术相结合,在指尖与金砖的亲密接触中,感受技艺中流淌的历史肌理。

使用金砖技艺制作的十二生肖砖。图片来源/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入选省级非遗工坊,是对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上的肯定,也为御窑金砖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当微短剧的光影还在为金砖故事续写新篇,尺方小金砖、书法练习砖等一系列文创产品从直播间走向全国,御窑金砖不再是博物馆玻璃展柜中静静陈列的展品,更在时代的浪潮里,激荡着鲜活的生命力。

文/李梓昕

资料来源:扬子晚报、姑苏晚报、今日相城、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