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9:59:00
7月6日,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首演,演出结束全体演员谢幕。 (记者陈岩摄)
7月6日,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剧中表现左宗棠、李鸿章“海防与塞防之争”。 (记者王畅彤摄)
新疆网讯(记者王畅彤)7月6日晚,乌鲁木齐京剧院座无虚席,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新疆首演在此拉开帷幕。这部由国家京剧院与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联合创排的重磅剧目,以晚清名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京剧艺术的创新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舞台之上 历史在光影中重生
随着锣鼓声起,演出大幕拉开。舞美设计的匠心逐渐显现——雪夜里左宗棠与林则徐跨时空对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话语仿佛左宗棠的座右铭振聋发聩,也成为贯穿全剧的精神主线。
随着剧情推进,倾斜的疆域图投影与实物道具交织,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田磊饰演的左宗棠立于光影交界处,精湛的演技点燃全场。
舞台上,“抬棺西征”“新栽杨柳三千里”等经典场景通过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展开。
无论是表现战争场景的武戏,还是以苍劲嗓音诠释家国悲怆的“谏太后”唱段,以及左宗棠与妻子(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郭霄饰演)折柳惜别的场景,道不尽铁汉柔情与爱国脊梁。
《故土新归》导演李杰在演出现场始终关注着每一个环节的进行,他告诉记者,主创团队数易其稿并多次赴哈密、乌鲁木齐等地采风,重走“左公收复新疆”之路。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在舞台上转化为具象表达:舞台背景的天山纹样、从大漠胡杨到杨柳满天山的递进,以及慈禧(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袁慧琴饰演)在朝堂之上故宫背景的明暗变化,均成为引发观众惊叹的“历史彩蛋”。
幕后匠心 两地院团的传承与突破
让历史照进舞台,国家京剧院与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为《故土新归》付出了许多心血。
回顾历时两年的创排过程,两家院团的文艺工作者赴乌鲁木齐“一炮成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哈密左宗棠纪念馆、新疆博物馆等地采风。
一级编剧王俭;一级导演李杰;一级作曲陈建忠任唱腔设计及作曲;一级作曲朱世杰任配器及指挥;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田磊饰演左宗棠;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袁慧琴饰演慈禧;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郭霄饰演左夫人,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魏积军在剧中饰演李鸿章,众名家将历史以文艺形式呈现,将“一炮成功”“新栽杨柳三千里”“海防与塞防之争”搬上舞台。
曾记得新疆博物馆展出由左宗棠写下的一幅书法作品,内容为“强恕而行仁莫近,至诚无息德之纯”,两联文字分别典出《孟子》《中庸》。意为: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在道德修养上若达到无虚假之“诚”的境界,则能长久而不间断。
主创团队成员们当时在这幅字前久久驻足,这些修身明德的劝语蕴含着极为宝贵的人生智慧,不仅是左宗棠为人处世的原则,也体现了古人对于道德伦理的追求和实践。
回到当天的演出,舞台设计营造着历史意境。舞台中央的巨型地图投影清晰勾勒出左宗棠西征的恢弘路线。灯光设计别具匠心,以冷暖色调的交织交替,隐喻着当时家国命运的十字路口。尤为动人的是,远处天山背景的视觉叙事与剧情发展紧密呼应。
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党支部书记郭永红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通过文艺舞台的表现更具情感厚度,希望通过这部兼具历史智慧与时代审美的作品,以艺术之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场反响
“看哭了”“看燃了”《故土新归》首演获满堂彩
7月6日晚,乌鲁木齐京剧院座无虚席,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此举行新疆首演。
整场演出以震撼的舞台呈现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观众席上,既有稚嫩的孩童,也有耄耋老人,共同沉浸在跨越年龄的文化共鸣中。
舞台再现,百年风云跃然方寸
“听妈妈说这场演出由国家京剧院的名角担纲,特别期待。”11岁的小戏迷王若溪带着8岁的弟弟前来观演。观演前,母亲已向她讲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妈妈说左宗棠当年在新疆广栽柳树,我听完就很感动。现场被演员们演绎的故事深深打动,更要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美丽新疆。”王若溪说。
市第56小学三年级学生谢雨琪早早便与母亲来到乌鲁木齐京剧院等候开场。年仅8岁的谢雨琪虽小,却已是一名“资深”戏曲迷,学习戏曲已有一年。“我特别喜欢朝堂上左宗棠与慈禧据理力争出征新疆的那段唱腔,完全听得懂,特别感动。”她兴奋地说。
演出从左宗棠追思与林则徐的“湘江夜话”开始。雪夜中,左宗棠继承林公遗志,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信念。随后的剧情里,巨型地图投影勾勒出西征路线,灯光设计以戈壁落日与雪山晨曦为意象,瞬间将观众带入历史现场。
当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田磊饰演的左宗棠手持大清疆域图,其声如裂帛的唱腔与刚毅的做派,完美诠释了这位花甲老将“抬棺出征”的决绝。
“看到左宗棠力排众议收复新疆,我为他的勇气折服;看到栽种的柳树苗发芽,我感到欣慰;看到他抬棺西征,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家住一炮成功小区的市民马建葳表示,看完该剧倍感自豪。
随着剧情推进,观众的思绪被带回一百多年前。在谏言慈禧的桥段中,左宗棠面对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魏积军饰演的李鸿章的政治阻挠,仍坚持“新栽杨柳三千里”的治疆方略,两种治国理念的戏剧冲突引发观众深思。而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袁慧琴塑造的慈禧既显威仪又藏算计,与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郭霄饰演的左夫人“折柳惜别”的柔情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建起立体多元的人物群像。
新声古韵,匠心雕琢激荡心灵
新疆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导演何铁军对《故土新归》予以高度评价:“这是一部剧本好、结构好、行当好、音乐好、演员好的佳作。”何铁军指出,这部由国家京剧院与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共同创排的剧目云集了当下中国京剧界的实力演员,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左宗棠、李鸿章、慈禧等人物形象,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家国故事。他希望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能用心传承这部作品,让《故土新归》成为扎根新疆故土的京剧佳作。
艺术创新是本剧最大亮点。舞台上,“无实物表演”手法让大军行进的艰辛跃然眼前——演员通过虚拟的扬鞭、踏沙等动作,配合多媒体投影的黄沙漫天,营造出“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史诗感。
来自西安的75岁游客李莉蓉,假期带着16岁的孙子来新疆游玩,得知有《故土新归》上演便前来观看。“整个故事情节让我很激动,看得很过瘾!这部戏让我对新疆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李莉蓉赞叹道,“正如唱词里唱道:‘新疆是个好地方!’”
乌鲁木齐戏迷郭凤城感慨:“演员的唱念做打让课本里的历史活了起来,左公抬棺出征那幕,我忍不住跟着喊了声‘好’!”这种沉浸式体验源于主创团队数易其稿的严谨——他们曾重走左公西征路、探访新疆博物馆,在历史现场捕捉创作灵感。
首演结束,热烈掌声持续近5分钟。年轻观众王雪说:“没想到京剧能这么‘潮’,地图投影像历史教科书活过来一样。”老票友张建军则赞叹:“田磊老师的老生唱腔苍劲有力,把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气节全唱出来了。”
这也是一次“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文化传承。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老旦演员刘嘉彤,自9岁学戏至今已有28年。演出时,坐在观众席最后一排的她,一边听一边临摹台上演员的动作与声腔。“老师们的专业精神打动着我,更值得学习的是,这部戏的唱词和作曲。以前我们多演《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这次的新编历史剧让我耳目一新,对京剧传承发展更有信心。”刘嘉彤说,“作为青年演员,我会以他们为风向标,努力学习,把新疆的京剧事业发扬光大。”
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一级演员陈瑛激动地说:“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优秀作品在乌鲁木齐京剧院登台,更欣慰乌鲁木齐市京剧院团演员能够驾驭如此高水准的剧目。期待年轻演员们通过共同学习获得成长,未来创作出更多好戏。”
该剧还将于今日在乌鲁木齐京剧院再度上演。在这个夏夜,古老的京剧艺术与壮阔的收复新疆历史在舞台上完美交融。《故土新归》以创新的艺术语言证明:历史从未褪色,只要用心演绎,百年前的豪情依然能让今日观众热血沸腾。
正如剧场观众留言墙上一位戏迷所写:“这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让我们在铿锵锣鼓中,再次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担当。”(记者王丽娜 王畅彤 蔡俊)
□继续阅读
解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名场面”
7月6日,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剧中左宗棠化身农夫重视农桑。 (王畅彤摄)
7月6日,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举行新疆首演,这部由国家京剧院与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共同创排的史诗剧作,为现场观众讲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壮举。
纵观演出现场,“湘江夜话”“左宗棠与李鸿章政见之争”等历史事件通过文艺舞台照进现实,也让那些曾在文献资料与历史教科书中的故事更加立体、丰富,让观众在戏曲程式化表演中触摸真实的历史肌理。
湘江夜话:未竟的边疆嘱托
《故土新归》的开场是一个雪夜,也是剧中最具匠心的设计之一。编剧王俭以“左宗棠林则徐湘江夜会”这一场景为全剧开篇。
史料记载:1849年,辞官归乡的林则徐途经湖南,特地派人请左宗棠前来相见。两人在岳麓山下湘江船上整整一夜,相谈甚欢。
剧中,林则徐力陈新疆战略地位之重,其远见卓识成为点燃左宗棠日后收复新疆宏愿的关键火种。这是二人第一次见面,也是仅有一次和最后一次见面,而这次见面更深刻影响了左宗棠未来的功业。
回顾历史,林则徐曾被贬新疆,在新疆期间,他深刻认识到新疆的重要性,并在与左宗棠会面中重点谈及,这段历史在剧中成为全剧的破题之笔,实现了历史场景的当代舞台艺术的转译。
舞台上,林则徐(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黄炳强饰演)与左宗棠(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田磊饰演)跨时空对话。面对国家危亡,左宗棠想起林则徐曾经的嘱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揭开历史序幕。
庙堂之争:海防与塞防的博弈
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故事在历史文献及各类影视与文学作品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故土新归》中,李鸿章(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魏积军饰演)以一段西皮流水唱腔主张“暂弃新疆,专注海防”,而左宗棠则用高亢的唢呐伴奏唱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政见。这一近代史上著名的论战,最终以清廷批准西征告终,剧中通过京剧“对唱”形式再现了这场决定新疆命运的中枢辩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历史关键人物的慈禧在剧中的表现同样出彩。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袁慧琴继新编历史京剧《曙色紫禁城》后在《故土新归》中再度饰演慈禧太后。她娴熟运用老旦行当塑造角色,以苍劲的唱腔和掷地有声的念白,将慈禧这一复杂人物的心理与气度演绎得淋漓尽致。
军饷困局:红顶商人的历史助攻
历史上左宗棠收复新疆并非一帆风顺,一大难题就是军饷粮草从何而来。在剧中,左宗棠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与妻子的对话中,都吐露出军饷之难。
“清政府内忧外患、物资短缺、路途遥远……当时左宗棠收复新疆非常艰难,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给左宗棠的信中直言,收复新疆是‘任天下之至重,处天下之至难’。”市博物馆副馆长李黎介绍,当时清政府内部发生激烈争论,即使万般艰险,左宗棠如孤勇者般挺身而出,力陈放弃新疆是自挫国威的短视行为,助长列强嚣张气焰,必将遗患长远。
剧中巧妙运用唱词将这段历史带出,由胡雪岩协助筹措军饷,所有责任左宗棠愿一人承担,并通过“即使无粮无饷也要收复新疆”的唱词,表现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坚定决心。
一炮成功:振聋发聩的历史回响
作为《故土新归》剧中的关键剧情,收复新疆的过程紧扣历史史实。
在剧中,左宗棠部将按照“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率清军分三路挺近南疆。
剧中,巨型旌旗背景下,朦胧的大炮身影营造出空间距离之感,一声炮响,成功收复乌鲁木齐,实现历史与文艺作品的契合。
根据《重建“一炮成功”志》记载,1876年4月,左宗棠坐镇肃州(今甘肃酒泉)命部将刘锦棠率清军收复新疆。刘锦棠经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一路到达阜康,于6月首战黄田,攻克古牧地(今乌鲁木齐米东区)。7月22日,清军在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一炮就击中了城门,轰塌了城墙。阿古柏匪军见状丢盔弃甲、溃不成兵,清军迅速登城,再歼5000余匪军,收复了乌鲁木齐。
据考证,1876年7月22日清军架设大炮的所在地应为现北门药材库巷附近。
生态戍边:左公柳的当代回响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左宗棠同乡及幕僚杨昌浚所作的《恭颂左公西征甘棠》,在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晚清以来流传最广的名句之一,高度赞扬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
在《故土新归》剧中,士兵们手持柳枝的场面尤为令观众印象深刻。两位丑角演员怀抱柳枝走在队伍最后,面对年轻士兵的疑惑,年长士兵将左宗棠命令栽柳“积久成荫”的理念娓娓道来。
据《左宗棠传》记载,左宗棠命令“凡大军过处,必植柳三排”,至今哈密仍存留有“三人合抱”的古柳。
舞美设计还将柳枝、胡杨等意象投影与实景结合,让“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与观众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屯垦戍边:戈壁上的麦浪
故事接近尾声,左宗棠一身农夫装扮亲自扶犁的场景引发掌声,面对当地居民反映缺少粮种的情况,左宗棠命人打开军仓,分军粮给农户耕种,并通过与手下将领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屯垦的重要性。
长期从事清代新疆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研究员苏奎俊介绍,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在新疆兴办屯田、兴修水利、广泛植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鼓励种棉,刊发《种棉十要》《棉书》等农业书籍。这对新疆日后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抬棺西征:决绝的家国誓言
压轴场景中,面对沙俄侵占伊犁不还,左宗棠力主以战促和,抬棺进军。
历史记载,1880年5月的一天,已经68岁的左宗棠离开肃州(今酒泉市)抬棺进军,誓死收复新疆全境。左宗棠的行动震慑了沙俄。经过艰难谈判,中俄双方于1881年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伊犁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新疆重回祖国怀抱后,1884年新疆建省。次年,左宗棠劳瘁病逝,享年七十有四。
全剧终了时,字幕缓缓呈现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的历史脉络,将这段壮阔史诗的讲述继续延伸。(记者王畅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