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8:1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雄风
6月14日,高考结束后的第4天,浙江省瓯海中学教师郑小侠迎着清晨5点的霞光出发,一路飞机换大巴,晚上9点多才抵达2000多公里外的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
郑小侠此行要在6天里辗转9个县的11所学校,为当地约1万名中学生及部分教师带来13场讲座,场均耗时2小时。算上中途动辄三四个小时的转场时间,郑小侠的行程从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几乎没有空档。
到了就开讲,讲完立刻赶去下一所学校,只给自己留出吃碗面的功夫,这样“急匆匆”的行程,郑小侠已经连续走了9年,期间各项费用大多自费。
“我有本职工作要做,能去支教的机会不多,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见更多学生,让每一趟行程变得更有意义。”7月8日,潮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已返回温州家中的郑小侠,和大家一起走进这位支教老师的课堂。
△郑小侠在阿坝支教期间,同行老师为其拍摄的视频。
十万学子听过他的“勇气课”
郑小侠是一名有26年教龄的历史科目老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但在支教中,他不谈文化课,每场讲座只有同一个主题,鼓励孩子们勇敢去点亮自己的未来。
为什么要定这个主题?
郑小侠解释,他走过西藏、云南、贵州等多地的山区高原,经过长期接触,他发现那里的学生普遍不够自信,视野也不够宽广,“我想,文化课之外,如何把触摸梦想的勇气传递给他们也是我们教师的必修课之一。”
郑小侠在讲座中。 受访者供图
2016年,一份邀约将郑小侠带到了新疆,在那里,他开了第一场支教讲座,可现场氛围却怎么也调动不起来,学生们似乎听不进去。郑小侠很着急,走下讲台后反复思索自己哪里讲得不够好,把内容理了又理。
后来,积累了多场支教讲座经验的郑小侠明白,浙江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可能并不一定好用。“多数学生的汉语水平欠佳,老师应当放缓语速。内容上要尽量减少抽象化的表达,用一个个实际的案例把整场讲座串起来,深入浅出。”
就这样,郑小侠用9年时间走了数十个偏远地市,用百余场讲座影响了超十万名学生,他在讲台上分享自己曾接触过的那些从迷茫走向清晰未来的学生们。“如今我与学生们的交流已顺畅得多,这一次在阿坝,我们度过了愉快的6天。”
郑小侠在阿坝的6天里,当地教育局的羌族青年干部何川一直陪同在旁。
他告诉记者,川西是高海拔地区,郑老师虽有些不适,一直在抓紧时间赶路、开讲座。“有一天晚上他才睡了4个多小时,第二天5点半起床从九寨沟出发坐了3个多小时的车到下一个目的地,10点左右就已经准备好了所有课件。课堂上,他边吸氧边讲,传达给大家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底下的学生们都很投入,有人主动提出想让郑老师再多讲半个小时,正式结束后他们还不约而同对郑老师比心。”
阿坝的学生们对郑小侠做出爱心状的手势。 受访者供图
郑小侠的讲座氛围轻松有趣,又有很强的代入感,他成了学生们喜爱的“那个汉族老师”。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年冬天,也是在新疆。我完成讲座之后正准备坐车前往另一所学校,有个小姑娘在大雪中追到门外,她看着我说,郑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为自己,也为祖国。”郑小侠说,学生们有这样的正向反馈对老师来说也是启发,只是“如何点亮孩子们的未来”这个议题太过庞大复杂,作为老师,应该时刻把这个问题装在心里,常常思考。
“听过我讲座的学生太多,来去匆匆,也基本没有互留联系方式。”郑小侠觉得,他只是个过客,学生们最终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是要靠他们自己,以及那些常年扎根在偏远地区的本地老师和支教老师,“他们日后在迷茫时或遭遇挫折时,如果还能想到曾经来过的‘那个汉族老师’给予他们的一丁点力量,那么我也就心安了。”
给年轻人手写“毕业鉴定”
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郑小侠也是个一直在给学生们传递正能量的老师。
从教26年来,郑小侠几乎每日5点多起床,从未缺席过一次早自习,上午的课间跑也会一路陪跑。“如果想要教会学生们热爱生活和学习,那么自己必须先拿出这股劲头来。”
记者了解到,除了这些日常习惯,长期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的郑小侠还会为每个毕业生手写一份“毕业鉴定”,也就是高中阶段成绩单中的最后一个教师评语。
郑小侠手写的“毕业鉴定”。 受访者供图
“教师评语非常重要,这份文字是要进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的,会伴随他们一生,另外,这也是一次师生之间诚挚的交流,能给予学生们精神力量。”
每年高考前夕,郑小侠会利用十几天的课余时间,将他和每个学生相处的点滴浓缩在一份评语中,并仔细誊抄在一张张明信片上,于开考前一日的晚上分发给大家。
“有孩子会突然愣住,也会尖叫,不少人会在高考结束后给我回信,他们说谢谢郑老师,没想到我把他们的事情记得那么细,那些鼓励的话也在考试中给了他们安慰。”郑小侠说,在高考中遇到些困难是难免的,以后的路还长,挫折也会有不少,希望这些明信片也能如同两千公里外的那些讲座一样,给这些年轻人一点勇气。
学生给郑小侠的回信。 受访者供图
郑小侠告诉记者,在他收到的回信中,有一句学生写的话令他感动至深——“这是一场奔赴光明未来的盛大狂欢”。
“他指的可能是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可能更久远,也或许只指当下的这一场考试。但不管怎么样,有‘奔赴’有‘光明’有‘盛大’,我想他一定是个充满阳光活力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至此也就完成了闭环。”郑小侠说,他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学生,包括远方那些称呼他为“那个汉族老师”的学生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