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流量盛宴”下的健康隐忧:理性审视网红饮食与食品宣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7:32:00    

理性看待“网红食谱”

汪昌莲(职员)

当社交媒体上的美食博主们举着精致的餐具,对着镜头展示所谓的“减脂食谱”“暴瘦食谱”时,不少网友纷纷跟风效仿。流量炮制的“网红食谱”,正悄然引起一场以健康为代价的狂欢。

科学的饮食建议需要营养学、医学等专业知识的支撑,但部分美食博主并未接受过系统训练,仅凭个人经验或道听途说设计食谱,甚至直接抄袭拼凑内容。某平台曾流行的“水果代餐法”,鼓吹用水果替代正餐以达到减肥目的,结果导致多位跟风者出现低血糖、营养不良等问题。当缺乏专业背景的美食博主掌握健康话语权,公众的健康安全便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网红食谱”的健康风险往往具有隐蔽性。它们通常强调短期效果,却对长期健康影响避而不谈。例如,某些“低碳水化合物食谱”在初期确实能使体重下降,但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导致代谢紊乱、记忆力衰退等问题。

面对“网红食谱”乱象,个人与社会层面需要共同理性应对。专业机构应主动介入,通过科普宣传纠正错误观念,帮助公众建立基于个体差异的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

普通食品岂能包装成“神药”

王琦(疾控工作者)

近期,央视等媒体多次曝光,部分网购平台不法商家把普通食品包装成“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甚至宣称鱼油、代用茶、蓝莓、氨糖软骨素、红曲胶囊等产品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效。

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与药品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食品及其添加剂的标签与说明书,必须真实无欺,严禁含有虚假信息,特别是不得涉及疾病预防与治疗功能。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却无视法律法规,通过虚构科学实验、伪造营养指导、假借专家背书等手段,肆意夸大普通食品功效,甚至宣称其具有“降血压”“抗癌”等神奇疗效。

此类现象的危害不容忽视,不仅严重误导消费者,更可能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从市场层面看,此类现象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损害合法企业的利益,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还会降低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度,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

遏制这一现象,需多方携手共进。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网购平台与线下市场的巡查与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非法销售等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相关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电商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商家的审核与监管,规范销售行为,及时清理虚假宣传信息,营造诚信、透明的购物环境。消费者自身也要保持理性与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选购声称具有健康功效与保健功能的食品时,要仔细认清、认准产品包装标识,购买保健食品时认清“蓝帽子”标志,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抽检网红餐厅促流量变“留量”

张西流(职员)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24个大中城市,对200余家大众关注度高、网络点评活跃的网红餐厅开展专项抽检,涵盖中餐、西餐、火锅、烧烤等多种业态。抽检结果显示,网红餐厅食品总体安全状况稳定。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红餐厅凭借精美的装修、独特的菜品或巧妙的营销手段,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吸引大量消费者前来打卡。这不仅给餐厅带来丰厚收益,还能带动周边商业发展,成为餐饮界一道独特风景线。

然而,部分网红餐厅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便迅速走向衰落。其根源在于,一些餐厅过于追求流量的快速变现,而忽视了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一些网红餐厅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使得消费者在尝鲜之后便不再光顾,流量难以转化为“留量”。

面对这些问题,抽检网红餐厅,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抽检,可以及时发现餐厅在食品安全、服务质量、价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其进行整改,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抽检中发现问题的餐厅,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同时将抽检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让消费者了解到餐厅的真实情况,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对于品质优良、服务周到的网红餐厅,应给予肯定和宣传,鼓励更多的餐厅向其学习。

图片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图片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图片

编辑:马杨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