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20:40:00
申请人“听不见”
被执行人“说不出”时,
如何实现无障碍沟通?
让“无声世界”的诉求被听见、被听懂?
近日,西安鄠邑法院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成功化解一起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的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件。执行法官通过简单的手势比划、书面沟通、打字交流等方式,最终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全部案款。
一通“无声来电”
拿到案子后,鄠邑法院执行干警郑超超照常拨通了申请执行人的电话号码,但电话里却传来了一阵“呀呀呀”的声音。原来这位申请人是一位聋哑人,而这通无法用语言沟通的电话,正式开启了这场特殊的执行行动。
黎新与向蓉民间借贷一案,法院依法判决向蓉限期归还欠款16000元并支付逾期利息。因向蓉未能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黎新向鄠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手语+打字”架起沟通桥梁
“我着急用钱,麻烦法官帮我......”申请人黎新在手机上打出这句话。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的特殊性,郑超超通过简单的手势比划和手机打字等方式与申请人就案件详细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初步制定了执行方案。同时“双管齐下”及时前往被执行人家中。
被执行人向蓉起初情绪激动,拒绝沟通。面对这一情况,郑超超注意到向蓉的母亲在场,于是转而向其家人释明法律规定,还出示了相关法律文书,并详细解释了拒不配合执行的法律后果。向蓉的母亲听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配合法官做向蓉的思想工作。她用手语对向蓉比划:“法官是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咱们应该配合。”经过家人的耐心劝导,向蓉的情绪逐渐平复,答应主动归还欠款。现全部欠款均已执行完毕。
跨越无声的司法温度
当申请人用手语比出“谢谢”的那一刻,这场跨越沟通障碍的执行,终于落下了圆满的帷幕,成为温情执行中一道靓丽风景。(文中当事人名字均系化名)
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是司法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鄠邑法院将始终秉持“如我在执”司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让公平正义之声传进“无声的世界”,有效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作者:郑超超、李 浩
编辑:侯宜均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