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985大学生返乡第一次吃螃蟹 拼多多“千亿扶持”助力消费普惠进彝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11:52:00    

青蟹,罗玲不是第一次见。在上海学习、生活五年,大型超市、街边水产店、海鲜餐厅里时常有,但她从未想过会在老家餐桌上见到。

每年的火把节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7月中旬,罗玲从数千公里外的上海赶回家。推开门,她被餐桌上的一大盘青蟹抓住眼球,“我们以前很少吃这个,也不太会做,连菜市场都买不到,妈妈居然做了。”

母亲阿吉么日歪半年没见女儿,接到她要回来的消息,提前一天托人从多多买菜下单了青蟹,想让女儿尝尝鲜。收到活蹦乱跳的螃蟹,阿吉么日歪有些无从下手,清洗一番就上锅蒸了。

罗玲外出求学这几年,布拖县的变化翻天覆地:家门口拓宽的马路铺上了柏油,路两旁家家户户盖起小楼,走几步就能见到送、取快递的人。火把节上,不少人用网购的化妆品替人装扮,身边好友还拉着罗玲分享拼单的新裙子和多多买菜上新鲜实惠的美食。

为了加快助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今年4月以来,拼多多通过“千亿扶持”计划,向西部偏远地区、中东部山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等地的县域乡村加大补贴、流量等资源的倾斜力度,推动优质商品、服务“进得来、送得到、买得起”,让城乡消费者共享“普惠消费圈”。

受益于此,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去年底开通多多买菜后,自提点数量快速增至数百个,再加上拼多多主站鼓励商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商品供给,“普惠消费圈”的半径持续扩大,覆盖当地上千个家庭。从生鲜、百货到数码、家电,县城的男女老少逐渐学会了一键拼单,拼多多打造的商业生态成为越来越多山民、农牧民的重要生活方式。

“世面”不必日行千里去见

2020年,罗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985高校。独自去往数千公里外的学校,她是一种“孤勇者”的姿态,“有些孤独,但义无反顾。我想到大城市见更多世面,学更多东西。”

直到开启大学生活,她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东西部的巨大差异:新同学自己开发了一款游戏软件,而她还没有电脑;不少同学都有吹拉弹唱的特长,而她只会学习;大家习以为常的外卖、网购,她在布拖县鲜少见到,也没用过;就连大学食堂供应的虾、鱿鱼等海鲜,她在老家也极少吃过。

布拖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高寒山区,是国家及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我们距离最近的海岸线有上千公里,以前我在老家菜市场从没见过螃蟹,只有高中在西昌市里吃过几次虾。”罗玲不太会剥虾,后来干脆不吃了。

巨大的落差让这位彝族女孩产生自卑心理,她将见到的新奇世界和满腹心事讲给母亲听,“几乎每天一个电话,分享生活学习上的事,我还会经常开玩笑逗她玩。”电话里的母亲总是乐观积极,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叫难,这也感染了罗玲。她开始学习在一个更现代的环境中生活,一点点找拾信心。

其间,她学会了网购,尤其是拼多多,日用品、化妆品、服饰等各类商品都买。为了买一款功能、价格都合适的粉底液,她会做至少三天“功课”,翻看各类推荐、测评、买家秀,确定产品后在各个平台反复比价再下单。

前两年备考研究生,从英语、数学、政治到专业课,教材、习题、真题等各类资料,罗玲总共在拼多多下单了20余次,“几乎每一种都比其它平台便宜一些,加起来省了一笔不小的钱,对我这种不算太富裕的大学生来说,挺重要。”

罗玲见过的“世面”,她想分享给母亲。7月中旬放暑假,罗玲在上海采购了南汇黄桃、马陆葡萄、上海国际饭店的蝴蝶酥等一大袋好东西,先坐动车到成都,再转乘至西昌,最后换大巴,历经10多个小时车程,才把自己的心意人肉背回了家,想跟母亲分享“大城市的美味”。到家后,她发现,比起自己带回家的“惊喜”,真正的惊喜在于,这些“世面”逐渐可以快递到家了。

青蟹次日达 烧烤店进货忙

在如今的布拖县,拼多多开始在人群中流行,甚至很多人还学会了用多多买菜。罗玲发现,县城里开了几家快递驿站,来往的取件人随处可见;老家后院走出去2分钟,有一个多多买菜提货点,每天傍晚都有络绎不绝的取件人;原来菜市场里都见不到海鲜,现在能在烧烤店见到虾、生蚝、鱿鱼等。

“这几年布拖也和外面接轨了,大家都用上了网购。今年乡亲们还用上多多买菜,水果、蔬菜、水产等等什么都买。”阿吉么日歪见证了电商在当地的发展,趁着女儿回家过节,找朋友在多多买菜下单了一份青蟹,“我也赶了一次时髦,第二天就收到了”。

此前,多多买菜决定在布拖开城时,负责市场拓展的陈明(化名)与两位同事被派到这里。三个外地人,在布拖没有人脉、没有关系,只能用笨拙的方法开拓市场——扫街。他们从主城区开始,一人一条街、挨个店铺进,向门店老板介绍多多买菜,鼓励大家开提货点。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以老人居多。陈明常常遇到只会讲方言的老人,好不容易找到会汉语的人翻译,他们又不相信多多买菜能做到次日达,“怎么可能这么快,肯定是骗子”。

但这并不影响当地消费者对消费升级的向往。负责布拖县多多买菜订单配送的俄的里日表示,“起初我只想维持站点单量稳定,让员工和自己有一份活干,但没想到,第一天单量就超出预估数两倍”,八九名员工忙得晕头转向,他不得不立刻发出招聘信息,“那几天忙得饭都想不起来吃,也没觉得饿,只想赶紧把货发出去”。

丰富的商品选择、便捷的下单方式、稳定的交货时间、良好的交货品质,多多买菜的口碑渐渐在布拖县传开。找到陈明开提货点的人越来越多,俄的里日站点的订单也持续攀升。

特别是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加大对供给两端的补贴后,商家的运营成本得以降低,消费者也能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更丰富的商品,站点订单量再上新的台阶。目前,俄的里日站点员工数已经达到20人,日均订单量超5000单,其中一半来自布拖县。

“除了普通消费者,餐饮店、小卖店的老板也会在多多买菜上‘进货’。”俄的里日透露,县城居民购买虾、生蚝等水产品的频次在提升,冬季干碳需求明显上升,除了取暖家庭,烧烤店老板也会在平台上购买干碳。

母女情 订单牵

12岁那年,罗玲离家求学,之后十多年只在寒暑假回家,但她与母亲关系紧密,遇上任何烦恼,都会与母亲分享。

在女儿眼里,阿吉么日歪聪明坚韧。父亲长期不在家,不识字的母亲,靠着做彝族服饰独自养大一双儿女。母亲个性要强,连一道简单的压褶工序都做得格外精细,是方圆几公里手艺最好的人。罗玲记忆里,“大家都排着队找妈妈做衣服,衣柜里待完成的衣服挂得满满当当,她总是慢慢做,不会为了多接单就粗糙赶制完工。”

小时候,罗玲家境贫寒,她和妈妈、弟弟挤在一间水泥房里生活,“买不起空调,只能盖几层棉被,出了被子就冻得打颤”。但就算生活再拮据,阿吉么日歪也坚持让两个孩子上学。

母亲虽然没能在学习上给到任何指导,却给足了罗玲支持。她会在假日跟女儿通一个电话,听听孩子最近一周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遇上学校开家长会,她还会提前一天出发,坐七八个小时大巴车去学校,从不缺席。而罗玲也非常争气,初中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高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985高校。

大学期间,罗玲有些自卑,母亲便经常打电话鼓励她不要看轻自己,“小时候她陪我学习,我总说‘妈,你挡住我的光了’,殊不知她其实是我人生的一束光,我是站在她的肩膀看世界”。

罗玲本想工作稳定后,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但那个在我看来带给妈妈很多痛苦的地方,她却好像不愿意离开。也可能是,她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布拖,那里已经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离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罗玲只能常常在回家时购买一些衣服、鞋子、护肤品,改善母亲的生活品质。

以前她要么是在县城的街边店铺直接买回家,要么是在拼多多上下单寄回家,但节俭的母亲经常舍不得用,“我精挑细选的护肤品,她就放着落灰”。如今多多买菜通到布拖县城,罗玲打算经常买些肉蛋奶给母亲,帮她补充营养,“食品不吃会坏,总不能再浪费了”。

近年来,围绕高质量发展战略,拼多多不断提升“多实惠+好服务”的平台能力,通过“百亿减免”让利惠商、“电商西进”畅通商流、“新质供给”激活需求、“千亿扶持”赋能生态,以真金白银的投入,推进高质量供给的普惠化,让城乡消费者共享发展红利。

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里,罗玲都希望尽力反哺母亲过去倾尽全力的托举。彝族女人坚韧的品质在这对母女身上得到延续,而拼多多主站和多多买菜成了她们传递温情的纽带。如果大山里的人们囿于现实无法走出来,那么,就让山外面的“美好生活”翻山越岭走进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