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7:17:00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国建设对教育、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前所未有,高等教育必须全面彰显龙头牵引作用。日前,上海市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高校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锚定产业变革方向、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作为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更要链接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畅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培育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发挥大学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锚定产业变革方向,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领域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是关键落脚点。
应用型高校要锚定产业变革方向加强学科专业布局。一方面要优化供给侧布局,做好专业调整“加减法”,着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变革推进产教融合专业群改革,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无缝衔接。比如,笔者所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聚焦智能制造产业等关键链,结合学校理工特色,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与环境保护、先导产业质量与标准化等专业群,充分彰显应用型特色。
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可以“先立后破”,加快布局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分类逐步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可聘请相关学科专业领域龙头企业的专家,组成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深度参与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构建及时响应产业变革的人才培养机制。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
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应用型高校必须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衔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要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适配度。
高校当以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为抓手,推进“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协同育人机制。可探索由龙头企业专家组成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深度参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实习实训,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衔接。
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一方面要着力聚焦未来卓越创新工程人才,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探索“校所政企”成建制联合培养人才,构建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新模式;另一方面要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急需培养人才,发挥优势聚焦重点行业开设人才培养专项班、订单班;围绕特定专业领域开设微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利用新技术优势,构建“AI+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比如,积极打造面向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教育教学应用示范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等,不断夯实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精准契合产业脉动,构建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应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体系发展的适配度,更需要完善学科专业布局规划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高校一方面可以在学校设置产业教授、企业导师流动岗;另一方面可以在企业设置技术顾问、访问工程师流动岗;同时还可以推动校企双方聘请产业教授、技术顾问聚焦本行业技术瓶颈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工艺开发,聘请企业导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岗位实习指导老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协同开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同时,应用型高校应该精准契合产业脉动,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机制。根据就业状况、职业发展、服务贡献度、特色优势显示度等维度持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招生-培养-就业-测评”一体化联动,构建对接产业需求、适应未来产业、动态调整的专业发展格局。高校还可以设立“职业发展评价观测点”,全力构建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生态体系,通过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机制,持续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度。
作为上海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高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以智能制造专业群、标准化工程专业试点改革为牵引,创新“工学交替”模式,开展校内学习和企业带薪实习分班交替进阶式培养,试点开展学生在本科学习全过程中的分阶段多模块企业实习,落实岗前培训、进阶岗位实习、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岗位实习不断线,理论与实践进阶融合,创新开展人才培养关键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与深度耦合。
畅通科技和产业创新,释放成果转化“大效能”
科技创新只有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而大学作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承担起推出创新成果的责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支撑,进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聚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并紧扣这一目标,通过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等,推动建立技术转移“大网络”,从而进一步促进地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同样也必须创新有组织科研的模式,持续搭建技术转移“大团队”,推动成员主动“揭榜攻关”,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同时,应用型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校企地合作联盟,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大平台”,实现高校与行业产业间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政策支持,着力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松绑赋能,释放科技成果转化“大效能”。
(作者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原标题:《谢华清:“先立后破”,推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栏目主编:姜澎 文字编辑:储舒婷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谢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