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20:00:00
不论是在动物题材的动画和电影中,将自己代入到那种拟人化叙事,还是在动物视频加上搞笑配音后,亲身感受这种跨物种“翻译”的魅力,抑或是在现实中与宠物进行亲密互动,用行动将它们视为朋友甚至亲人……一些人凭借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相信动物有着与人类相似的意识和情感,但在另一些人看来,这个将人与动物等量齐观的结论是难以置信的。
两只狗依偎在一起。视觉中国|图
他们情愿相信动物中那些像人一样的行为,只是对环境做出的机械反应,而所谓拟人化的解读,不过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不能用来证明动物和人一样有意识和情感。事实上,这样的争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十九世纪的达尔文,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分析,但历经两千多年,迄今为止,科学界仍未完全得出确切答案,围绕动物是否有意识和情感的问题,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最近,多名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一新兴领域的科学困境和前景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随着动物意识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进展,一些不太确定的结论可能会进一步得到确证,但在这之前,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是很重要的,这意味着,要接受该领域目前从定义到理论,这一系列的不确定性。相关研究2025年2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为更科学地研究动物的意识指出了方向。
“研究动物意识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伦理意义。从科学上讲,它加深了我们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意识的理解。从伦理上讲,它使我们能够富有同情心地对待动物,增加它们的快乐,减少它们的痛苦。最终,探索动物意识也有助于社会变得更明智、更友善,对动物更负责任。”参与这项研究的纽约大学环境研究副教授杰夫·塞博(Jeff Sebo)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分歧和不确定性。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所有脊椎动物和许多无脊椎动物都有可能有意识。不过,对动物意识的估计仍然是概率性的,在进一步调查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谨慎和谦逊。”
他介绍,根据现在的研究,支持哺乳动物和鸟类具有意识的科学证据很扎实,与此同时,诸如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其他脊椎动物,章鱼等头足类软体动物,龙虾等十足甲壳类动物,以及蚂蚁和蜜蜂等昆虫,也有存在意识的可能性。
这与此前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是类似的。2024年底,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与行为学系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针对动物意识和情感相关的问题,对一百名研究动物行为的专业人士,进行特别的调查,询问他们的看法。而调查显示,98%的人都认为,各种猿、猴等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全部或者大部分成员都具有情感。
相比之下,认为其他哺乳动物、鸟类中,也存在类似现象的人,占比要略少一些,但分别也有近90%、80%的人,相信这些动物中广泛存在情感。这一研究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对于其他物种,比如章鱼、鱿鱼、墨鱼等头足类软体动物,以及鱼类,虽然这个比例更低,但也都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这些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全部或者大部分都有情感。至于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很多人觉得它们当中,只有一些具有情感。
而问到动物是否具有意识的问题,相比情感,参与调查的人员认为各类动物拥有意识的比例相应都更低一些,92%的人认为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全部或者大部分成员都拥有意识,对于其他哺乳动物,这个支持的比例则占到73%。值得注意的是,该调查还要求参与者给“情感”进行定义,在大部分人看来,“情感”是对内部或外部刺激的一种反应,它是一种主观体验,或者包含了一些与意识、思想有关的东西。
这意味着,当他们认为某种动物拥有情感这种意识内容时,不论是快乐的小狗,还是恐惧的小鸡,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相信这些动物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会因为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体验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不过,并非所有专业人士都是这样考虑的,调查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没能为“情感”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正如《科学》杂志最新研究所指出的那样,这其实印证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现状,当前该领域在定义概念上也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
根据最新研究的梳理,目前意识相关的理论过于丰富,至少有二十多种,但很不幸的是,所有的理论都是不够牢靠的。而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动物意识理论,以及相关针对意识的准确定义,显然会使理解和评估动物意识变得更容易。
“动物意识科学还是很新的领域,在形成最终定论前,我们应当预料到现有的理解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长期研究动物有关问题、现在南安普顿大学开展动物哲学相关研究的希瑟·布朗宁(Heather Browning)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仍处在探索动物及人类意识基本问题的阶段,究竟什么是意识?其核心特征与维度有哪些?意识的神经和行为标志是什么?意识如何演化而来,它又为动物提供了哪些适应性优势?所有这些问题,尽管科学家与哲学家们都在努力回答,但远未达成共识。
然而即便如此,在她看来,公众应该清楚,这些问题,不论是对构建我们关于动物和人类思想的理解,还是引导人类对非人动物的伦理责任,都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动物都具备感受痛苦或者愉悦的能力,也正因此,我们肩负着保障其生存福祉的道德责任。而动物意识科学与动物福利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动物需要什么样的保护。
对于施展保护的原则,她目前认可2024年纽约动物意识宣言中的论断,只要一些动物中存在意识体验的合理可能性,那么这些动物的福利就应该受到保护。而在这项数百名研究人员签署的动物意识宣言中,除了不应忽视动物意识的现实可能性外,还特别地介绍了关于哪些动物具有意识的一些共识,比如,哺乳动物和鸟类具有意识,已获得大量研究支持,所有脊椎动物和许多无脊椎动物也有可能拥有意识。
但在共识之外,研究人员的分歧似乎更多。不论是对于动物还是人,意识都是难以捉摸的。即便人类拥有语言,可以通过他人谈天说地和嬉笑怒骂时的言语,来推测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是由其意识驱动的,但这套推理模式建立在双方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如果两个人知识背景和认知模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那么试图通过语言去洞察别人意识的这个过程,就会充满误解和不确定性。
而跨越物种的隔阂去捕捉意识的证据,其间的困难显然更大。然而在缺乏清晰定义和可靠理论的情况下,动物意识研究也只能从人能感觉到的动物行为等方面入手,探索可以体现动物主观意识的客观维度。但正是人的因素的介入,为分歧埋下了伏笔。
根据百名动物行为研究专业人士的调查结果,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测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专业研究者的分歧很大。另外,接近一半的人认为,讨论动物行为中情感所起的作用,可能会错误地将人类经验投射到所研究的动物身上。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要在动物研究中完全剥离人的因素,因为,接近90%的专业人士同样担心,如果不考虑情感在动物行为中的作用,也可能会忽视人与动物行为中的同源机制这一进化基础。
类似的分歧还体现在如何看待一些动物特征上,比如,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参与调查者都觉得,如果一只动物要想有体验情感的能力,那么它并不是必须要有面部表情,或者非得与人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略显矛盾的是,超过半数的人都觉得,他们在评估某只动物是否具有情感能力时,恰恰会将面部表情,以及与人的亲缘关系,视为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
而少数让人们觉得既是动物体验情感的必要因素,又是人评估动物情感的重要依据的特征,就是意识。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觉得,意识这个特征,对动物有能力体验情感来说是必需的,也是他们在评估动物是否有情感时特别看重的。不过,长期研究动物伦理问题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哲学教授大卫·德格拉齐亚(David DeGrazia)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情感和意识可能也不是并存的,也许有些动物有意识,有主观的体验,但是却没有情感,既不会感到快乐,也不会有什么不愉快的经历,而蜜蜂等昆虫就有一定的可能是这样的。
正是因为意识的复杂性,很多研究已经识别出一系列将意识细化的维度,比如自我意识以及疼痛体验等,然后再根据一些相应可观察的标志物,看看这些客观指标可以支持哪些动物中的意识维度,而这样的标志物越多的话,就越能证明意识的存在。比如疼痛的感受,如果一个人因为把玩利器把自己弄伤了的话,他可能嘴上立刻喊疼,身体动作和表情也呈现出痛苦难受的样子,与此同时,心跳等生理指标还出现异常,这样我们知道,他真的有疼痛的意识。
而研究发现,从脊椎动物到无脊椎动物,许多物种都有疼痛的标志物,包括鸟、鱼等人们相对较少接触了解的动物。虽然很多动物不能嘴上喊疼,但一些实验表明,与人类受伤后不敢再把玩利器类似,动物感受到疼痛后,也会通过学习、记忆,以及调整行为的方式适应环境,说明动物的疼痛感受并不只是简单的、感知上的机械无意识反应,而是有意识地感受到了疼痛。
杰夫·塞博介绍,要想有效地确认动物是否有意识,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动物的行为与解剖标志,来探究其意识状态。例如,它们是否会护理自身伤口?对镇痛剂是否产生反应?能否在规避疼痛与追求其他目标之间做出行为上的权衡?尽管这些标志可能无法作为意识的绝对证据,但却能显著提高动物具备意识的可能性。而围绕疼痛的研究方式,或许也可以改进一下。
“科学界在研究动物意识的时候,应该摒弃侵入性的方法,转而采用非侵入性的方式。同时超越对疼痛等消极状态的研究,转向研究快乐等积极状态。”他解释,从科学角度来看,研究喜悦将揭示动物意识体验的新维度,而从伦理角度看,这类研究对实验动物也更友好。
但与这些相比,从个人的视角来看,一个人是否会对身边的某只动物更友好、更人道,往往还取决于他们对这只动物的理解程度。希瑟·布朗宁在专门开展动物研究之前,就曾做过多年的动物园管理员,这段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她更相信,动物的意识是普遍存在的,因为正如她所感受到的,那些她相处过的动物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个性是无可争辩的。
在她看来,人们确实更容易认同朝夕相处过的动物具有意识,并对它们产生深切的关怀。而对于无法接触很多动物的人,要想更了解动物的行为、情感和意识状态,或许可以阅读动物思想相关的著作、动物共居者的回忆录,或者看一些展现动物复杂行为与生活的纪录片。
至于连科学家也没搞懂的问题,仍需要通过确立与意识有关联的标志物体系,并以此对意识状态未知的物种进行系统性检验,同时尽量避免在研究过程中给动物造成痛苦。就目前而言,“尽管动物意识领域的科学认知,仍处于新兴且不确定的阶段,但至少部分动物具备意识能力,能体验愉悦和痛苦,这一点已几无争议。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动物免受伤害,并且努力地了解它们的需求,为它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在这一点上,杰夫·塞博教授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尽管人类天然地会对宠物猫、狗等与人亲近、相似的动物有更多共情,而较少同情那些相异、疏远的动物,不过,如果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就能对动物培养出更广泛的共情能力,这样在做相关决策时,才能更好地关照到那些可能具有意识的动物。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我们有责任提高对动物意识的理解,但我们不应该坐等获得确凿证据后才改善对待它们的方式。”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责编 朱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