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16:40:00
四川省泸州市坐拥长江、沱江、赤水河等96条大小河流,建有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自2017年赤水河率先试点十年禁渔、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以来,如今半程已过,当地退捕渔民生活安定,禁渔成效持续显现,鱼类数量大幅增加,生物多样性快速恢复,“鸢飞鱼跃”的生态美景频频出现。
长江泸州段科研捕捞
今年5月,四川大学在长江泸州段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科研捕捞的渔网中,既有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也有中华倒刺鲃、花鲢等常见品种,其中最大的长江鲟重达10多斤。捕捞人员黄静表示,与往年相比,花鲢、白鲢数量显著增加,总体水生生物恢复良好。2024年9月,赤水河叙永段的监测也记录到20种鱼类,目前该河段鱼类种群已增至约30种,还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薄鳅和岩原鲤,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赤水河畔科研监测
泸州渔政借助渔政天网系统、热成像摄像头等智能设备,在重点水域布设186个视频监控点,部分具备夜间识别功能,配合29艘执法船艇、16架无人机,构建起“全覆盖、可视化、立体式”监管体系,让非法捕捞无所遁形。同时,全市组建10支共155人的渔政巡护队伍,其中不少是退捕渔民,他们熟悉水域情况,成为禁渔中坚力量。江阳区等地还启用“灯杆喇叭”,行人靠近时自动播放禁渔宣传,让政策深入人心。
长江浅滩上,成群的鱼儿在“板籽”
随着禁渔推进,泸州水域水质持续改善,长江泸州段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鱼类种类超100种,较2021年新增8种土著鱼类。“四大家鱼”性成熟个体比例提高,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出现频率大幅上升。生态向好也吸引了鸟类驻足,红嘴鸥成冬季常客,黑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也相继现身,流域野生鸟类种类近400种,占全国四分之一。
此前,长江泸州段曾面临渔业资源锐减问题,“四大家鱼”种苗发生量较20世纪50年代下降90%以上。为此,泸州整治81个砂石堆场、取缔89座非法码头及全部餐饮船,1400余名渔民退捕上岸,984名有就业意愿的渔民实现100%转产。退捕渔民黄静如今转型参与科研捕捞,从“捕鱼人”变为“护鱼人”;叙永县江门镇的民间护鱼队也积极参与禁捕宣传、增殖放流,今年4月还义务放流1万余尾鱼苗。
不过,西南大学教授姚维志也指出,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仍处低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十年禁渔依旧任重道远。
(孙立国 武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