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30:00
近日,在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手术室,老年骨科主任张军波刚结束一台高龄患者的髋关节手术。
脱下手术服的他,谈及老年骨折防治时眼神坚定地说:“老年人髋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也是骨科的‘老年杀手’,但通过规范化治疗,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写这个结局。”
▲张军波主任。
从医20多年来,张军波一直扎根在骨科临床一线,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四肢骨伤病、股骨头坏死及髋膝骨性关节炎,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方面技术娴熟。
由于接诊的患者大多是高龄、超高龄的患者,面对老年患者,他总是用真挚的爱心为患者拂去病痛,用初心与坚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为了让每个老年人都能在晚年活出有质量的人生,在专注于做好临床和医教研工作的同时,张军波还带领团队开展老年人防跌倒公益项目。
以微创破局,年龄不是手术禁忌症
“老年人的骨折和年轻人不同,主要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年轻人因强大暴力如摔跤、高处坠落等外伤导致的骨折不同,它多由轻微外力引发,像咳嗽、扭腰或平地摔倒等都可能造成骨折。”张军波告诉记者,因此在治疗老年骨折时,不能简单照搬年轻人标准,重点是恢复功能。
“老年人骨折治疗就像修复破碎的青花瓷,修复重点不是完美复原纹路,而是保证它能继续盛水。”张军波打比方说。
据了解,老年人的骨折以髋部骨折、肩部骨折和腕部骨折较为常见,其中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粗隆髋部骨折)是收治最多的类型。对于髋部骨折,目前主流观点及国内外文献指南都建议,只要病人能够耐受手术,应尽早进行外科干预,因为髋部骨折保守治疗的死亡率高达30%-50%。
为此,张军波带领团队,将微创手术与快速康复的理念相结合,建立起独特的治疗体系,以外科微创手术为主,目的是减轻疼痛、帮助患者恢复下地活动能力,最终恢复正常生活。
张军波说,微创手术后,患者3-5天即可辅助下床,再配合中医特色疗法,改善患者围手术期体验。
▲老年骨科护理团队询问患者情况。
目前,老年骨科团队已拥有近2000例80岁以上高龄病人围手术期管理经验。科室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髋、膝关节病、股骨头坏死及四肢骨折为重点发展方向,采用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及辅助中药外治法,并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在老年骨关节病及老年骨折方面的诊疗独具特色。
张军波曾经为一名102岁超高龄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且术后恢复良好,这也印证了“年龄不是禁忌症”,能否手术主要是看患者身体状况。
多学科协作,中西医结合开展个性化治疗
在临床治疗中,张军波经常遇到家属或老人对手术存在顾虑,有的认为年纪大了没必要挨刀做手术,还有的害怕老人身体耐受不了手术,觉得保守治疗更安全。
“所以对每一个患者,我们都会耐心详细地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讲解成功的案例,同时说明保守治疗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张军波说,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由于疼痛和肢体的功能障碍,只能卧床静养,卧床时间久了,各种并发症就会接踵而来,例如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褥疮、坠积性肺炎等,所以也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张军波带领团队看望患者。
98岁的黄爷爷不慎摔伤,导致右侧髋部骨折。因老人年数高,且患有多种慢性病,因此老人和家人都决定放弃手术,选择回家卧床休息。
在家休息了几天后,黄爷爷觉得右髋部疼痛难忍,不得已来到罗湖区中医院就诊。老年骨科团队对老人进行充分的评估后,又请多学科进行了会诊,决定为他做一个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黄爷爷和家属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之后,由张军波主刀,为他实施了股骨头置换手术,手术后,黄爷爷恢复得不错,康复了几天就能站立行走了。“看到老人开心的笑容,我们老年骨科团队也感到非常欣慰。”张军波说。
▲患者家属为老年骨科团队送来锦旗。
“每台手术都是系统工程。”张军波说,老年患者大都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基础疾病,针对这一特点,老年骨科联合麻醉、心血管、内分泌等多学科制定个体化方案,为老年患者保驾护航。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采用常规治疗手段,老年骨科还运用了多种中医特色疗法。在围手术期,通过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埋针、刮痧、艾灸等方法,解决患者饮食、肠胃等问题,改善患者住院感受,同时也能缓解一些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张军波主任为患者查房。
防治结合,筑牢老年人骨骼安全防线
“在老年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骨质疏松的防治不容忽视。”张军波介绍说,在临床上,很多老人发生骨折住院治疗后,过段时间另一侧又出现骨折,很大原因就是骨质疏松治疗未跟上。
预防骨质疏松,要从评估检查入手,然后通过药物、饮食和适当运动等方式进行。但由于骨质疏松被称为“隐形杀手”,它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导致老人用药依从性差,所以需要家属和老人自身观念的转变,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
除了防治骨质疏松,防治老人跌倒也非常重要。张军波总结了老年人摔跤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视力不好、平衡性差等内科疾病,还包括地滑、居住环境等客观因素。
“预防跌倒比治疗骨折更有价值。”为了做好预防工作,张军波带领团队积极开展老年人防跌倒公益项目,经常利用周末时间进社区讲课,指导居民评估环境,进行平衡性训练,如太极等,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
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居家安全评估表”涵盖几十项风险点,从浴室防滑到用药管理,成为社区老人的“护身符”。
张军波经常强调:“抗骨质疏松治疗必须贯穿始终,这是打断‘骨折-卧床-再骨折’恶性循环的关键。”他提醒,为避免老人摔伤,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一定要有家人的陪伴。一旦老年人发生跌倒,家人千万不要大意,要及时送医,不能自行在家处理,以免耽误治疗。
老人身体条件符合手术指征的,应尽早手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老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让他们重获健康幸福的人生。
耐心带教,医学温度藏在每个沟通细节里
专业、全面、耐心和爱心是张军波对科室年轻医生挂在嘴边最多的词,也是他对年轻医生的要求。在他看来,老年骨科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骨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内科知识和抢救技能,能够对常见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初步处理,及时发现患者潜在问题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同时,医生要有预判能力,能提前预知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好,如麻醉后药物代谢问题、术后精神障碍等。此外,医生要有耐心和爱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多考虑,与患者和家属耐心沟通,减少医患纠纷。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张军波都会鼓励医生多对患者问问题,“最近一次跌倒是什么时候?”“平时都吃些什么?”“能自己做饭吗?”“子女多久来看一次?”他会通过生活细节来评估功能需求与照护资源。
他要求团队给高龄老人看病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和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及康复问题时,可以用画简易示意图,让医学温度藏在每个沟通细节里。
“病人把一切都展示在医生面前,我们千万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张军波坦诚地说。
深耕老年骨科几十载,张军波见证了深圳从“年轻之城”向老龄化社会的转型,面对老龄化趋势,他认为需要更前瞻的学科布局。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老人站起来,更要让他们有质量地生活。”对于老年骨科的未来发展,张军波认为规范化诊疗是关键,评估、手术、康复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标准和流程,依据指南和最新进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让患者和家属信服,也便于同行之间相互借鉴。
“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室的持续发展,老年骨科将为更多老年患者带来福音,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尊严和质量。”张军波感慨地说。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